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知性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知性 英 understanding;德 Verstand 亦译“理智”、“理解力”。西方哲学史用语。指取得知识的能力,也指认识、辨别、判断和解释的能力。对知性或理智的传统理解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把理智区分为消极理智(知性)和积极理智(知性),认为前者接受认识的材料,后者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概念,把概念联系起来。奥古斯丁认为知性是看一个事物,了解一个事物,它有助于信仰,没有理解也不会有信仰。托马斯·阿奎那认为感性经验是一切人的自然知识的起点,由经验的反复形成统一的记忆,是消极理智发挥作用,由此产生推理的基础,经过推理而把认识观念联系起来,掌握事物的本质,这是积极理智的作用。他认为理智是不朽的。伊本·路西德认为积极理智是不朽的,而消极理智是人的个体的条件,因而他否认人的个体的灵魂的不朽性质。库萨的尼古拉认为知识有四个阶段,最低的阶段是感性,它与想像力结合产生印象,然后是理智,它分析感性材料,从时间与空间上确定事物,在数量上进行演算,指称一个事物。理智在矛盾律支配之下,使对立保持它们的区别,从理智阶段上升到思辨的理性与直觉的知识,即达到了认识对象的矛盾与统一的知识。库萨的尼古拉所了解的理智是对有限的事物知识的追求,包括了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布鲁诺把认识分为感觉、理性、理智三个阶段。布鲁诺所了解的感觉到理性相当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他所了解的理智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中作用的猜测,认为理智是主动的探询能力,通过它探测对象的必然性,认识对象的客观规律。康德把认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阶段或三个环节。知性指意识从其自身产生观念的能力,也就是指认识的主动性。康德认为知性的最高能力是先验统觉,由先验统觉产生出十二范畴。人的认识能力发挥其主动性,用这些范畴把感性知识结合起来,使其具有一定的形式,成为知识。按照康德的理论,感性材料经感性直观加工之后,才有空间的共存与时间的先后,这是个别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了解到这些个别现象之间有些什么关系。由于知性范畴把经验直观作为材料,纳入范畴框架中,才使经验直观具有规律性的联系,单一性、多数性、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等都是由于这些知性形式加工才形成的。康德认为人的自我(统觉)是立法者,知性的(先天)法则不是知性从自然界得来的,而是知性给自然界规定的,由自我的统一意识产生知性范畴,再形成知性判断,即有了知识。康德把未经范畴加工的判断叫做知觉判断,如“太阳照石头,石头就热了”,这只是主观的判断,并无普遍性与必然性。经过范畴加工的判断则叫做经验判断,如“太阳晒热了石头”,这是客观的判断,就有了普遍性与必然性。康德力图说明从感性到知性的过渡,认为这是图型的作用,图型借助于想像力,也借助于对范畴与感性材料都是同质的时间把两者联系起来,例如,因果性在感性阶段是时间点延续,而在知性阶段,则是时间上的一个实在的东西为另一个东西所跟随,即各种规定性的有规则先后秩序,感性与知性中的不同情况就以时间的同质性而联系起来。康德用知性理论解决物理学知识的可能性问题,他认为知性范畴使物理学知识成为可能,如用知性原理中的经验类比说明物理学中的实体性、因果性和交互性知识,认为实体性、因果性和交互性决定事物的实体、因果关系和交互关系。由于他把客观事物说成是主观知性范畴的结果,因而他的这种理论带有主观唯心主义性质。康德的知性理论说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认为由知性范畴加工于经验材料就形成现象,而本体概念与现象相对,则说明不能把现象说成物自身,因而起了极限概念的作用。黑格尔接受康德关于知性与理性的区别,认为知性虽然是思维的必要阶段,但与理性比较则不是哲学的思维,因为黑格尔以为知性是通过一个词一个范畴来进行思考,如数学、自然科学、形而上学都是用确定的非批判的范畴来思维,是非辩证的,而理性则是以流动的、辩证的范畴来进行思考,从而避免了片面性。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