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特 Arthur Liebert1878—1948 德国哲学家,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后期代表之一。1908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任教于柏林大学及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大学。他把认识论问题当作考察其余一切哲学问题、特别是价值问题的前提,把范畴看作是对思维的限定。从30年代起,由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转向黑格尔主义。试图克服康德对思维和存在的割裂,将两者统一起来并研究它们之间的辩证法。认为形而上学的任务即“批判的现象学”的任务,它“通过理性检验自身的可能性和正确性,并提出它的预测和结论”。这样一种形而上学不仅以辩证法作为形而上学批判的根据,而且它本身就是辩证法,具体包括理性活动、道德、美学、宗教四项。哲学不同于科学,不是单纯研究存在,也研究价值,因为存在本身是有效或使之有效的,即已包含有价值的意义。他反对弗赖堡学派把应该当作价值的根据,认为这种根据是康德对判断的有效性的论述。承认现代资产阶级文化趋向没落,但认为其原因是由于精神陷入了危机。法西斯主义的出现就是精神危机的产物,而摆脱这种危机也只能依靠精神的手段。主要著作有《价值问题》(1906)、《形而上学的价值》(1915)、《论我们时代哲学的责任》(1946)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