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谦之 1899—1972 学者。字情牵。福建福州人。初入福州省立第一中学,即以“闽狂”等笔名撰稿。17岁入北京大学,在法预科学习两年,后转入哲学系本科。“五四”运动时,曾参与北大学生会组织的活动。1924年任教于厦门大学。次年辞职,至杭州闭门研究和著述。1929年赴日本留学,两年后返国,相继在暨南大学、中山大学任教授,曾任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长、研究院文科研究所主任、历史学部主任等职。1952年至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授。50年代末开始研究日本哲学。1964年调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研究员。世界观和人生观变化起伏极大,思想始终处于矛盾斗争之中。早年曾主张“英雄崇拜论”,旋又从探讨宇宙本体、怀疑现实走向信仰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反对现代的任何制度,否定一切,宣传“毁弃宇宙,断灭人生”的唯心主义,“已乎已乎!太极之说岂为我设乎!殆乎殆乎!谁为真宰乎!”(《太极新说》)以无政府主义的观点理解俄国十月革命,提出“直接行动”的口号,号召“劳动者可直接管理工场,把从前资本家掠夺去的生产机关一切收回社会公有”(《劳动节祝辞》)。曾发表《大同共产主义》一文,宣扬一种乌托邦式的大同理想。但不久又转而提出具有泛神论色彩的“真情哲学”。认为宇宙本体即是人的生命本身,它“并不超出我有情中的现象世界”,故“真情之流”即是哲学家寻找的真理,即是宇宙,“所谓天地人物原来只是一个身体,一个真情”,凭借直觉“即无时不是本体,无时不与天地同流也”(《一个唯情论者的宇宙观及人生观》)。在认识论上则主张排斥理性,抛弃知识,“只须人们一任真情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化知识的生活变为真情的生活”(《真生命的实现》)。一生勤于教学和著述,主要著作有《周易哲学》、《谦之文存》、《历史哲学大纲》、《无元哲学》、《日本的朱子学》、《日本的古学及阳明学》、《中国思想对于欧洲文化之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