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表同identification in reading
审美体验、共鸣中的心理现象,美育的契机。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通过想像,特别是想像的代替与补充的功能,把自己比拟成作品中的人物,分享他成功的欢乐与快慰,担忧他处境的困难,为他不公平的遭遇而愤愤不平等等。在“进入角色”中产生“我即英雄、英雄即我”的自我感觉,这就是阅读中的表同(自居)作用。没有与作品人物相同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的读者,常常是靠表同产生共鸣。这就是设身处地、心理位置更换,从而实现心理认同,经过心理同化,达到物我融合,受到熏陶,塑造了灵魂。青少年读者正是通过表同以补其经验的不足,经过共鸣而同化、内化的。一般读者也易表同,这或者是由于作品的艺术魅力,或者由于读者的需要、向往与追求。这种潜移默化影响之深,可以朝思暮想、纳入潜意识层。特别是当读者在生活中难以得到或者需要超脱现实时,于是在阅读中通过表同“实现”了自我,得到了精神满足,甚至在生活中仿效。于是文学作品就成了生活的教科书,发挥着教化的作用。表同的结果有好坏之分,它取决于作品和读者的审美意识。因此,应该注意指导鉴赏,使表同成为陶情冶性、净化心灵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