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学说 neutral theory “分子进化中性学说”的简称。主张在分子水平上生物的演变由中性突变,基因随机漂变引起的进化理论。日本遗传学家木村资生于1968年在《分子水平上的进化速率》中首次提出。翌年,美国科学家杰克·金和朱克斯以实验材料支持这一学说,并称之为“非达尔文主义进化论”。中性学说认为:(1)生物分子的变异大部分是中性或近乎中性的突变。中性突变是指对机体的生存既没有害处也没有益处的变异。同功突变就是一种典型的中性突变,即氨基酸的组成变了,蛋白质的功能并不改变。(2)不同生物的同一蛋白质分子进化的速度是恒定的。例如,人、马、牛、兔、鼠、鱼等脊椎动物的血红蛋白分子,都是大约十亿年发生一个氨基酸置换,而与环境的影响和世代的时间长短无关。(3)分子突变频率极高。达尔文主义学派的霍尔丹(John Burdon Sanderson Haldane,1892—1964)提出,群体内大约每三百个世代发生一个核苷酸置换是正常值,而木村根据实验材料计算,每个世代发生二个以上核苷酸置换。这样高的突变频率若多数为有害,则物种无法承受。因此,多数突变只能是中性或近乎中性的。(4)中性突变的消失和固定是随机的遗传漂变的结果。中性突变随着遗传漂变在群体中固定和积累,经过漫长世代就可能实现种群的分化,出现新的物种。中性学说是随着分子生物学、主要是分子遗传学的发展,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生物在分子水平上的进化的结果。它初步揭示了分子进化的若干特点和规律,是有意义的探索。它加深了人们对个体和群体进化与分子进化之间有相互关系,以及偶然性在分子进化中的作用的认识,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补充和丰富。中性学说提出了生物进化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哲学问题,一种观点认为,基因的突变是偶然的,它的作用是中性的,突变基因的随机漂变也是偶然的,因此进化过程是偶然性起决定作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性突变并不是严格的中性,而是存在着部分有利和部分有害的突变结果,它们总是要受到自然选择的制约。中性突变是在分子水平上对进化原理的说明,经典的进化论是对生物进化的表现型的、宏观的说明,两者有着内在联系,它们是统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