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依恋关系dependant relation betweenmother and son
依恋关系是乳幼儿期亲子关系的表现。一般认为这一时期是乳幼儿对母亲的全面依赖时期,故形成的是母子依恋关系。关于母子依恋关系的建立有三种观点: 一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观点,认为母子依恋关系的建立主要是性爱能量——力比多的作用。在乳儿期,母亲的授乳满足了婴儿口欲期的性爱要求,产生出对母亲的依恋,从而达到了一种动机上的满足。二是以哈洛(Harlow,H.F.)为代表的强调接触快乐的观点。哈洛的“代理妈妈”实验表明,依恋关系可以消除婴儿的焦虑和恐怖情绪,表现出安定感和接触快乐。三是以沃尔特斯(Walters,R.H.)和帕克(Parker,R.D.)为代表的观点。强调母子眼、耳等感受器官的作用,母亲与孩子间的视线接触、声音的对答是快乐刺激,在这种刺激的反复作用下,母子依恋关系得以确立。在上述观点的基础上,鲍尔比(Bowlby,J.)提出了关于母子依恋的理论。他认为,依恋行为是由定位行为、信号行为和接近行为所组成。定位行为是婴幼儿用眼睛追踪、耳朵辨认母亲区别他人的行为;信号行为是婴幼儿以哭叫、微笑、喃喃语声的形式向母亲发送信息的行为;接近行为是婴幼儿力图与母亲保持接触的行为。形成母子依恋关系的这三种行为可以体现在四个阶段中:第一阶段是婴幼儿泛化的对外人的目光注视、微笑和喃喃语声;第二阶段是对特定的人表现出依恋关系;第三阶段,随着与特定人的接近行为的加强,对不熟悉的人表现出一种特有的戒备状态;第四阶段,幼儿能依据对母亲态度的推测,而修正自己行为,赢得母亲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