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的心理效应psychologicaleffect in literary education
文学不论是古今中外的,还是不同体裁和不同美的形态,都通过文艺形象对读者进行思想品德与情感的教育。优秀作品美善交融,能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低劣作品、某些作品中的糟粕则以丑恶来腐蚀人的心灵。这种教育作用是通过下列心理效应进行的: (1)直感效应。作品通过形象,把美、丑、善、恶具体化到读者看得见、摸得着,使不同层次的读者都可以感受到。这就有利于进行鉴赏,有利于道德情感与信念的形成。(2)榜样效应。作品的典范形象使人在敬佩中享受美的体验。并在头脑中树立了学习的榜样,通过模仿获得新的良好的外显品德。(3)体验共鸣效应。尽管读者对作品的形象、情境、情感并不知晓,但通过审美感知、理解、共鸣与表同,就可以获得类似于文学形象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披文以入情”。在动情过程中,接受了社会的道德规范,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操。(4)间接经验效应。一个人的经历有限,仅凭生活来积累道德经验是远不能满足生活需要的。通过文学鉴赏,读者可以把作品中人物的道德经验化作自己的经验。这既有利于他日后遇到类似情境可迅速作出道德判断,又能改造、完善自己的品德结构与内容。(5)迁移效应。读者从文学作品中获得的品德内容,经过内化,在日后遇到类似情境时,他的道德情感与定向就可以触类旁通,实现迁移了。(6)自愿调适效应。文学的道德教育是诉诸形象与情感的,使读者在赏心悦目中得到美的享受,在想像与共鸣中不知不觉地发生认同与内化。这是不带强制,而是心甘情愿乐于受教,是一种无声无形、无师自通的自我教育,从而对自己的品德内容及结构进行调节。自我调适能使读者凭借良心、诉诸情感,而不是由于外界的监督,只是依据文学形象所展示的道德风貌自觉自愿地弃恶择善。这一切最终就能实现其内隐的净化心灵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