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 梵 Mahāyāna 音译“摩诃衍那”。亦名“大乘佛教”。佛教派别。1世纪左右形成。大是相对小而言,乘指运载工具。谓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之此岸,到达菩提涅槃之彼岸,成就佛果,故自称“大乘”。而将主张自我解脱的教派,贬称为“小乘”。倡导以六度为内容的菩萨行,强调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一切修行应以自利、利他并重。在理论上主张否定人我、法我的实在性。认为通过修行六波罗蜜能得到解脱。又提倡十方三世有无数佛,把成佛度世、建立佛国作为个人解脱的最高目标。大乘中的净土思想还认为人可以不凭自己的修持努力,仅凭借净土主的愿力而得到解脱。大乘佛教主要经典有《华严经》、《般若经》、《维摩经》、《法华经》、《大般涅槃经》、《无量寿经》等。在印度本土有三个发展时期:约1世纪至5世纪,集中阐发“假有性空”的理论,逐步形成由龙树、提婆创始的中观派;约5世纪至6世纪,出现了阐发“万法唯识”的各类佛经,形成以无著、世亲为始祖的瑜伽行派;7世纪以后,佛教义学逐渐衰微,出现了佛教与婆罗门教互相调和结合而产生的大乘密教,至13世纪初在印度绝迹。大乘佛教主要流传于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