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囚徒困境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囚徒困境 prisoner's dilemma 又译为“囚徒的两难困境”、“囚犯难题”等,现代西方经济伦理学论题。1950年首先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勒德(Merri M. Flood)和经济学家德雷希尔(Melvin Dresher)提出,后来由经济学家塔克(Albert W. Tucker)明确叙述了这种“困境”。其意是:假设甲乙两个涉嫌共谋犯罪的嫌疑犯被捕后被关在相互隔离的牢房中。他们面临的选择或者是坦白或者是保持沉默(即不坦白)。他们被告知:(1)如果他们其中有一人坦白而另一人不坦白,则坦白者可获自由而拒不坦白者要被判10年监禁。(2)如果二人都坦白,则二人都被判5年监禁。(3)如果二人都不坦白,则二人皆被判1年监禁。囚徒困境有两个前提预设:一是甲乙二人都是自利理性的个人,即只要给出两种可选的策略,每一方将总是选择其中对他更有利的那种策略。二是两人无法互通信息,要在不知道对方选择结果的情况下自己进行选择。在这种条件下,从甲立场来看,共有两种可能情况:第一种可能是乙采取坦白的策略,这时如果甲也坦白则要入狱5年,如果不坦白,则更糟,要入狱10年,两相比较结论是应该坦白。第二种可能是乙采取沉默的策略,这时甲若也沉默,要入狱1年,如果他坦白,则可获得自由,两相比较结论是甲应该坦白。因此,无论乙是坦白还是沉默,甲采取坦白的策略对自己更为有利。同样,以上推理对于乙也适用。结果,两个囚徒都坦白了,都被判刑5年。囚徒困境的“困境”在于如果甲乙两人都保持沉默,则都只被判刑1年,显然比两人都坦白的结果要好。可是两人经过一番理性计算后却选择了一个使自己陷入不利的结局。囚徒困境是对传统经济学基础的重大挑战。因为传统经济学认为,人的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是自利,因此经济学不必担心每一个经济行为主体参与竞争的动力,只须关注如何让每个求利者能够自由参与尽可能展开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只要市场机制公正,自然会增进社会福利。但是囚徒困境的结果恰恰表明个人理性不能通过市场导致社会福利的最优。每一个参与者可以相信市场所提供的一切条件,但无法确信其他参与者是否能与自己一样遵守市场规则。因此,从经济伦理的角度看,囚徒困境表明市场经济的前提设定不只是经济的,还必须是道德的。比如说,必要的公共伦理信念和道德规范,就是市场经济普遍可能和持久进行的前提条件之一。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