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燮 1627—1703 清美学思想家。字星期,号已畦。原为浙江嘉兴人,晚年定居吴江(今属江苏)横山,亦作吴江人。时称横山先生。康熙进士。曾任宝应县令,以伉直忤长官被参落职。后纵游泰、嵩、黄、庐、罗浮、天台、雁荡诸山,以“山野之人”自称。以诗论见称。广采儒、道、禅宗等家美学思想,勇于创新,建立了较完备的理论体系。提出“美本乎天”的命题,认为美广泛存在于天地之间,“天地之大文,风云雨雷是也。风云雨雷,变化不测,不可端倪,天此之至神也,即至文也”(《原诗》内篇)。这些“造物之文”是“无心”的,必藉“有心”之人以为遇合,才能“发宣昭著”。提出“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已畦文集》卷九)。艺术美即是对自然美的真实表现。将艺术创作分解为“在物者”与“在我者”两方面,“在物者”有三,为“理”、“事”、“情”,“在我者”有四,为“才”、“胆”、“识”、“力”。“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原诗》内篇)。用“理”、“事”、“情”表述艺术之来源。认为古今之变,万汇之颐,大至日月乾坤、星辰山川,小至飞禽动植、一草一木,皆可用“理”、“事”、“情”概括。无一物可缺此三者。为真实地表现客观存在之“理”、“事”、“情”,艺术家必须善于观察、体验,“揆之于理”,“征诸事”,“絜诸情”,同时还要通过审美感兴,默会想像,以表现那些并非人人可言之理,可述之事,可达之情,做到“幽渺以为理,想像以为事,惝恍以为情”,反映出对艺术表现现实特点的认识。主张“文”“质”统一,诗之“体格”、“声调”、“苍老”、“波澜”要依赖于“诗之性情,诗之才调,诗之胸怀,诗之见解”(《原诗》外篇)。主张“人品”与“诗品”的统一,“志高则其言洁,志大则其辞弘,志远则其旨永”(同上)。强调诗人“胸襟”在创作中的重要性,指出:“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聪明、才辨以出,随遇发生,随生即盛”(《原诗》内篇)。反映出对创作主体审美心胸的重视。有《已畦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