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解命题 insolvable proposition 欧洲中世纪逻辑用语。用以指称“说谎者悖论”及由其变形而得到的语义悖论。有的逻辑学家则将其定义为:由一个逻辑矛盾所构成,不管承认矛盾的哪一方,另一方即可得出。中世纪逻辑学家在对此研究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一批较说谎者悖论复杂的语义悖论。例如,假定苏格拉底说:“柏拉图所说的是假的”,柏拉图说:“西塞罗所说的是假的”,西塞罗说:“苏格拉底所说的是假的”。现问:苏格拉底所说的话是真还是假?若苏格拉底所说的话是真的,则可推得它是假的;反之,若苏格拉底所说的话是假的,则可推得它是真的。中世纪逻辑学家探讨了排除语义悖论的途径。威尼斯的保罗所著《大逻辑》列举了前人提出的十四种解决不可解命题的方法。这些方法可归结为“拒斥”(cassatio)、“限制”(restrictio)和“解析”(solutio)。拒斥法认为不可解命题没有意义,不能称其有真或假,因而不是命题,要排斥。限制法规定“是假的”这类谓词不能用于指称以自身为组成部分的整个命题。因限制法不能消除较为复杂的语义悖论,解析法主张运用逻辑手段解析不可解命题。保罗本人主张通过区分不可解命题的普通涵义和精当涵义来排除语义悖论。根据威尼斯的保罗的方法,采用不可解命题的精当涵义,假设不可解命题为假,仍可推出该命题为假,悖论即可排除。现代逻辑语义学吸收了中世纪逻辑的成果,提出了解决语义悖论的新理论。“类型论”可说是“限制”方法的发展,“语言层次理论”是“解析”方法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