谶纬 一种神学迷信。流行于西汉末和东汉时。为当时封建统治者所倡导的官方正统的社会思想。“谶者,验也”(许慎《说文解字》),是一种“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宗教预言,又名“符谶”、“符命”,有的有图有字,名“图谶”。“纬,织横丝也”(《说文解字》),相对“经”而言,是以巫师、方士的迷信方术附会儒家的经义,假托天意圣教来言符箓瑞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纬者经之义流,衍及旁义。”谶纬大体以《易经》中河图、洛书的神话传说和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根据,编造影射性的图谶符命,为巩固统治或改朝换代提供“天命”上的根据。谶与纬作为神学预言,在实质上没有多少区别,但就产生的先后来说,则谶先于纬,《史记》载:“亡秦者,胡也”(《秦本纪》),以及“篝火狐鸣”、“鱼腹帛书”(《陈涉世家》)已开用谶之先声。汉初的京房易学、齐诗、公羊传中开始有后世纬书的成分。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经学地位提高,产生了依傍、比附经义的纬书。谶纬在西汉后期开始盛行,王莽“改制”,光武“中兴”都曾利用谶纬作为合法依据。光武即位,崇信谶纬,中元元年(56)“宣布图谶于天下”,使谶纬在东汉时达到极盛。当时称为“内学”,“士之赴趣时宜者,皆驰骋穿凿争谈之”(《后汉书·方术传》)。经过石渠阁和白虎观两次经学会议,在《白虎通义》中进一步完成谶纬与今文经学的结合,使谶纬神学在意识形态上遂居于统治地位。随着汉末的今古文经学的合流以及魏晋之际玄风的兴起,谶纬逐渐衰落,但在王朝更迭时,一般仍用来作为膺受天命的根据。从南朝刘宋开始禁谶,“及(隋)高祖受禅,禁之逾切,炀帝即位,乃发使四出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皆焚之”(《隋书·经籍志》)。后谶纬之书遂大部分失传。在《玉函山房辑佚书》中保留有纬书的一些片断。清殷元正《集纬》、清赵在翰《七纬》、清黄奭《汉学堂丛书》都有辑佚多种。1971年以来日本安居香山、中村璋儿编辑的《纬书集成》陆续出版,搜集较为完备。除去其中迷信部分,也含有某些天文、历法、地理、乐律、医学等方面的科学资料,如《河图》:“地恒动不止”;《河图·开始图》:“阴阳相薄为雷”;《春秋·元命包》:“阴阳激为电”等等。参见“图谶”、“纬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