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克 Eugen Fink1905—1975 德国哲学家。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在弗赖堡大学任胡塞尔助手,后任该校哲学教授,1945年任哲学系主任。早年以阐发胡塞尔的观点为主,1933年发表的《在现代批判中的胡塞尔现象学》一文,被公认是代表胡塞尔观点的权威文献。1945年后,对胡塞尔现象学采取批判的态度。认为现象学否定一切思辨的形而上学的做法是错误的;现象学无法廓清时间、空间和运动等基本范畴,这些范畴不是现象,而是一切现象能够成立的前提。推崇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一书,主张除时间外还应强调空间和运动,变“存在与时间”为“存在与世界”。但其“存在”(Sein)实即“存在者”(Seiendes),“世界”实即存在者全体、事物或上帝的范围、真理。认为哲学是一种基本的体验,即对世界上的事情感到一种不知所措的惊愕,这种体验才使人提出产生各种意义的问题。哲学的基本任务是向面对大千世界而麻木不仁的日常意识展开斗争,“意向分析”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晚年则认为,只有一种特殊的“本体论体验”及对概念的本体论的解释才能达到这一目的。主要著作有《表象与印象》(1930)、《热情的本质》(1947)、《关于古代本体论的空间、时间和运动学说的思考》(1957)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