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卡乔夫 Пëтр Никитич Ткачëв1844—1885 俄国革命民粹派思想家、政论家、文艺批评家。笔名“尼基金”、“尼奥诺夫”。1865年起为《俄罗斯言论》、《事业》等杂志撰稿。1868年毕业于彼得堡大学法律系。1869年在俄国合法刊物上首次刊登他翻译的第二国际章程。同年因在学生中间进行革命宣传而被捕。1871年被判刑流放。1873年流亡国外。1875—1881年在日内瓦出版《警钟》杂志,宣传革命斗争纲领。1877年为“人民解放社”的创始人之一。在国外与布朗基主义者接近,并参加其报纸《既非上帝,又非主人报》的工作,成为俄国民粹主义运动中的布朗基派的代表人物。其世界观受19世纪50—60年代俄国革命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影响,建立了完整的历史主动性哲学。主张历史现实是政治行动的对象。从现实出发意味着不是去适应它,相反地,要考虑到由于对它的有意识干预而产生的效果。历史现实不存在于人们的活动之外,个人在这里表现为极重要因素。反对历史宿命论和天命论。主张由体现社会优秀的智慧力量和道德力量的少数人,采用密谋的斗争方法来夺取政权。认为国家与现行社会制度无关,也不取决于经济,并高于阶级之上。这种“超阶级”国家观曾受到恩格斯的批判。美学上肯定现实主义原则,强调艺术作品的高度思想性和重大的社会意义。主要著作有《德国的唯心主义者和庸人》(1867)、《艺术在智力发展史上的作用》(1872)、《俄国革命宣传的任务》(1874)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