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 contemplation (1)亦译“观审”。又称“审美观照”。与“审美”相通。是“审美”概念的前身。古希腊柏拉图认为天才处于迷狂状态,回忆起上界的美本身,才能对理念的美进行观照,获得美感。古罗马普洛提诺认为只有凭心灵的“观照能力”才能把握美。文艺复兴后,观照一词逐渐被“审美”、“观赏”、“欣赏”等概念所代替,但仍有一些美学家用“观照”来论审美,或与“审美”等概念互用。参见“审美”。(2)亦译“静观”。原意为注视、沉思、期望。审美中引申为无所为而为地凝视、观照审美对象的审美态度和心理活动方式。与中国古代美学中的“静观”论相通。庄子提出的审美需“静心”、“心斋”、“坐忘”,荀子提出的“虚壹而静”,宋代邵雍说的“以物观物”,程颢说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都强调审美须有超脱功利、凝神观照的态度。西方美学史上柏拉图最早提出静观的思想,认为审美须排除尘世的杂念,凝视、观照美本身。德国康德明确提出“静观”这一概念,认为无利害感、超绝实际生活的一切兴趣和欲念,主体只关心对象的表象是审美判断的根本特征。黑格尔认为艺术兴趣不同于欲望的实践兴趣,艺术观照不同于科学理智的认识性的探讨,因为艺术兴趣让它的对象自由独立存在,而欲望却要把它转化为适合自己的用途,以至于毁灭它。叔本华认为审美观照是对对象的一种非理性的纯然直觉的认识方式,人沉浸于直观,使自己失于对象之中,便使自己成为“纯粹主体”,便与对象合而为一。唯物主义美学认为同周围世界孤立绝缘的绝对排除功利性的审美观照是不存在的,审美本身就体现了主客体的审美关系,经历了由感性向理性发展的过程。它是一种既有思维又有情感的反映和认识,是一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主动积极的感受、体验、评价、创造,是导向实践激发人们行动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