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道 亦称“见谛道”、“见谛”。佛教名词。佛教修行的阶位之一,与修道、无学道合称三道。以无漏智现观四谛,故名。在此道之前的修习均属凡夫(异生)位,所获佛教智慧为有漏慧,经过四善根位进入此道升为圣者,所获智慧名为无漏智。大小乘规定的内容不全相同。(1)小乘佛教如《俱舍论》卷二十三,认为现观四谛之理,能由低到高地产生八忍、八智的十六心,其中前十五心为见道所得之慧,克制的烦恼为八十八种见惑。(2)大乘佛教如《成唯识论》卷九,认为通过“加行位”对“真唯识理”而“有所得”,进而修习即可获无分别智。“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证真如。智与真如,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因此位能体会唯识真如,亦名“通达位”,以其初次明见唯识“真理”,故称见道。在菩萨十地中,列入“初地”。又分“真见道”和“相见道”二种,前者证唯识理,属根本无分别智;后者证唯识相,属后得无分别智。此位所克制的烦恼,为一百一十二种见惑。经量部、《成实论》等对见道另有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