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波温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波温 Borden Parker Bowne1847—1910 美国哲学家,人格主义创始人之一。1871年毕业于纽约大学。1874年留学德国格廷根大学,受洛采哲学影响。后长期任教于波士顿大学哲学系。该校后来为纪念他而设立波温哲学讲座,成为美国人格主义的讲坛。自称其哲学为有神论的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情感和意志活动的主体,即自我(或称人格)是首要的存在,它们不仅不依赖于外部物质世界(包括人的肉体),反而对外部物质世界有决定作用。但外部物质世界不是自我从其内在的意识中构造出来,而是通过自我显露出来的。人们通过自己与物质世界相关的心境而知道物质世界的存在。他反对唯物主义和对自我独立存在强调不够的其他类型的唯心主义。认为唯物主义无法说明人的意识如何起源于物质。又认为其他类型的唯心主义如斯宾塞的经验哲学则忽视了自我的能动性,W.詹姆斯的意识流学说只强调自我的变动不居,使自我失去了同一性,康德虽然强调了认识是自我的构成活动,却又引入了与这种观点相抵触的“自在之物”,其先验范畴说贬低了自我的作用。主张把个人当作人格,人格的基本属性是能动性和自我统一性;人格处于活动变化之中而又保持本身的不变和统一。为避免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他转向神学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个人的人格之上有一个至高的、无限的人格即上帝。个人的人格是有限的,以无限人格为源泉,是无限人格的表现。他人对于我来说是存在于我的意识中的,但他人作为无限人格的表现又独立于我这个有限人格之外。同样,个人经验到的世界存在于个人经验之中,但这个世界既是上帝的表现,也可存在于他人经验中,通过上帝,人们有了共同的经验世界;通过上帝,人们也有共同的理性和思维规律,从而不同的个人可以相互交往。这种理论源于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但又增添了浓厚的伦理色彩。上帝作为无限人格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实体,以上帝为主宰的世界体系是一种伦理体系。社会历史的结构也是一种道德结构。个人与他人、社会、世界的关系也是一种道德关系。波温反对不可知论,认为世界的任何一部分同人格一样都是上帝的思想的体现,从而可以为人所认识。人的经验作为上帝的思想的体现是实在的、可靠的。但经验和物质是不相容的,经验世界是纯粹思想世界,经验过程是人的心灵内部的过程;经验的对象是由主体在经验过程中所创造的对象。他称他这种观点为“康德化了的贝克莱主义”。主要著作有《有神论的哲学》(1887)、《伦理学原理》(1892)、《思想和认识的理论》(1897)、《有神论》(1902)、《人格主义》(1908)等。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