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 中国美学史用语。指艺术构思和形象运动的逻辑趋向。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定势》篇中已提出“势”这一概念,“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强调势乃乘利所制、自然之趣,要求创作应“取势”,把创作对象所具有的本质规律及由此形成的特殊态势,真实而生动地体现出来。明清之际王夫之提出“以意为主,势次之。势者,意中之神理也”(《薑斋诗话》卷二)。要求“意”、“势”相融。并以此说明艺术的特点,“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同上)。认为诗画均须掌握“势”,这是艺术表现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艺术作品能达到如闻如见,正是讲究取势的艺术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