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阶级道德 peasantry morality 一种劳动阶级道德。在封建社会中与“地主阶级道德”相对。是农民阶级政治经济地位和阶级利益的反映。在长期反抗地主阶级压迫和剥削的斗争中形成。农民阶级是劳动阶级,在封建社会中受到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农民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是要求社会平等。农民起义提出“等贵贱、均贫富”和“杀尽不平方太平”等口号即是明证。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反对不劳而获和奢侈浪费是农民阶级道德的又一基本原则。战国初期小生产思想代表墨翟不仅提出了“节用”、“非乐”等道德要求,还尖锐批判了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团结互助也是农民阶级的传统美德。在农民战争中以及饥荒时期有明显表现。由于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本身又是小私有者,因此在道德上存在保守性、自私性、绝对平均主义、散漫、保守和革命不彻底性等消极因素。由于农民本身也处于宗法关系中,因而家长制观念、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等观念,也有程度不同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