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长统 180—220 东汉末思想家、哲学家。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境内)人。少好学。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州之间。官至尚书郎,曾参丞相曹操军事。哲学上主张“人事为本,天道为末”,认为“所以震威四海,布德生民,建功立业,流名百世者,惟人事之尽耳,无天道之学焉”(见《群书治要》卷四十五)。对自然意义上的天道则主张加以了解利用,“所贵乎用天之道者,则指星辰以授民事,顺四时而兴功业,其大略吉凶之祥,又何取焉”,“所取于天道者,谓四时之宜也”(同上)。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天为之时,而我不农,谷亦不可得而取之。青春至焉,时雨降焉,始之耕田,终之簋簠,惰者釜之,勤者钟之。时及不为,而尚得食也哉”(《齐民要术序》引)。并以“人事为本,天道为末”,批判以谶纬神学为主的“天命”说,指出:“故自审已善而不复恃乎天道,上也;疑我未善,引天道以自济者,其次也;不求诸己而求诸天者,下愚之主也”。还抨击一些鬼神迷信、吉凶禁忌等思想。在历史观上反对命定论,把“天命”解释为“角力”、“角智”的结果。将朝代的兴亡更迭看作是从乱世到治世再到乱世的循环往复,是“天道常然之大数”(《后汉书·仲长统传》)。在认识论上重视人的“智”与“能”,主张言与行、名与实的统一和是非的客观性。抨击当时社会的各种弊端,指出:“知言而不能行谓之疾,此疾虽有天医奚能治也”,“天下之士有三可贱,慕名而不知实,一可贱;不能正是北于富贵,二可贱;向盛背衰,三可贱”(《意林》)。在政治上反对外戚宦官专权,抨击君主的独裁,主张任用“通治乱之大体者”和“知稼穑之艰难者”为辅佐官吏,实行德政教化。后对封建专制政治本身发生怀疑,产生悲观主义,认为“乱世长而化世短,乱世则小人贵宠,君子困贱”,“以及今日,名都定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后汉书·仲长统传》)。对现实愤慨叹息,而思“隐世”与“入仙”,要逍遥一世之上,“永保性命之期”(同上)。著作有《昌言》,大多已佚。仅《理乱》、《损益》等篇存于《后汉书》本传中。《群书治要》、《意林》等书,也存有断文。清马国翰、严可均都存辑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