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亚里士多德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亚里士多德 Aristoteles前384—前322 古希腊哲学家、逻辑学家、自然科学家。生于马其顿的卡尔西迪西地区的斯塔吉亚城。其父尼各马可是马其顿国王阿敏塔斯二世(AmyntasⅡ,前393—前370或369年在位)的御医和朋友,因此青少年时期在马其顿宫廷度过。前367—前347年间在柏拉图学园从事学习、教学、研究;柏拉图去世后,前347—前335年到小亚细亚游历、研究并创立自己独立的学派;其间于前343—前342年,应邀担任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即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前336—前323年在位)的教师。前335年回雅典,在吕克昂创建学园,形成亚里士多德学派或逍遥学派。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避居优卑亚的卡尔西斯,直至逝世。其哲学体系达到“古代哲学的顶峰”,总结了泰勒斯以来古希腊哲学发展的成果,成为中世纪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经院哲学的支柱和媒介。主要贡献在于奠定逻辑思维和推理方法的基础;而且作为古代最博学的学者和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对许多经验学科都有贡献,为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经验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人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他概括和系统化了到他那时为止的一切知识领域,把知识分成三个部门:(1)理论科学,(2)实践科学,(3)创作科学;而把逻辑学看作是研究一切科学知识的工具。 逻辑学。亚里士多德是逻辑学的创始人和奠基者,并研究了辩证思维的最主要的形式。论述了三段论和推论的规则,论证的形式的正确性、一致性和无矛盾性,以及命题和判断。认为逻辑学的基本内容是演绎理论;探讨了归纳问题,认为它是感觉和理性的作用的结合;结合演绎推理探讨了归纳推理,发现完全归纳推理形式。探讨了范畴,把范畴看作是判断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概念,并总结出范畴体系:本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势、状态、活动、遭受。 理论科学。包括第一哲学、数学、第二哲学。在第一哲学(即形而上学)中,批判柏拉图理念论,提出构成其哲学的根本特征的“作为存在的存在”的本体学说。在《范畴篇》中提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具体的、可感的个别事物是第一(性)本体,而一般(“种”、“属”)是第二(性)本体,一般只存在于个别之中,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只有通过可感的个别事物,才能凭借归纳获得一般的认识,没有感性知觉就不可能有归纳。但在《形而上学》中转到相反的客观唯心主义立场,认为形式(“种”、“属”、本质,即一般的东西)是第一(性)本体,可感的具体事物是第二(性)本体,形式是高于、先于、独立于可感事物而存在的。提出四因说(或形式质料说),认为存在的事物取决于这四个原因:(1)形式因,即本质,决定某事物之所以为某事物;(2)质料因,构成事物的质料或基质;(3)动力因,运动、变化或静止的最初源泉;(4)目的因,某物为之而实现的东西。后两种原因可以归纳为形式因。质料虽始终存在,但是消极被动,自身没有运动的能力,没有形式的纯质料,既不是一种特殊事物,也不具有任何规定性;形式则是事物的定义、本质、结构、范型,相对于质料是在先的、现实的、能动的、运动的源泉和目的,没有质料的纯形式,是离开质料而独立存在,它也就是万物追求的终极目的、第一推动者的神。是神施作用于这个世界,万物都因神而希望实现其本质,是宇宙间一切秩序、美和生命的本原,即终极因。在第二哲学(即物理学或自然科学)中,进一步研究作为运动的原因的本性。认为自然是具有必然的运动或变化的物质构成的构造。广义的运动或变化是指生灭,从相对的非存在到存在,从存在到相对的非存在。狭义的运动有三类:(1)量的运动,指增加或减少;(2)质的运动,指质的变化;(3)位移,指伴随其他运动的空间的运动。运动是和物质不可分的,“运动是在能运动的东西之中,因为运动乃是能引起运动的东西的作用而引起的完全实现”(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1006a)。时间是一切空间的运动和变化的条件,它是和先后有关的运动的尺度;空间(地点)则是指物体的内在的限制,空间是有限的,宇宙之外就没有空间;时间是无限的,宇宙是永恒的。一切可能的运动中,均匀圆周运动是最好的运动。地球是由不动的、无形的、低等的神灵推动的,它在目的和递增的质料从属形式系列的支配下,产生一系列生物。广义的生命或灵魂就是躯体的“隐德来希”,灵魂是潜在地具有生命的生物的形式。植物的灵魂的特征是营养和生殖,动物的灵魂则还有感觉和欲望;唯独人的灵魂在这些之外还有理性,它和肉体相结合的部分是被动的,服从各种特定的影响,和肉体相分离的部分则是主动的,不朽的。人除了具有各种感觉能力的感官外,尚有一种共同的感官和功能,即中央器官的心灵,它是共同的感觉中枢。感官之接受事物的感性形式,有如蜡块之接受图章的印记,感官撇开事物的质料,只接受其可感觉的形式。灵魂中心灵部分则是用以进行思维和判断的,心灵在一定的意义下,潜在地就是任何可思维的东西。在关于认识及其种类的学说中,把认识分为辩证的认识和必然的认识,前者的范围相当于可以如此也可以不如此的意见,而必然认识的范围相当于可靠知识;但在通过语言(“逻各斯”)来表达结果时,两者是联系在一起的。 实践科学。主要指伦理学和政治学。认为善是人的一切活动的目的,而人的至善就是伦理学和政治学研究的对象。政治学是最高的学科,其他的一切学科都从属于它;伦理学隶属政治学,但其研究的对象并不具备普遍性,所以它的内容不确定,它的任务在于探求理想的幸福;幸福的内容就是遵循理性的心灵的本能的行为。美德指的是人的性格状态:(1)属于知识范围的理智的美德,可以学习和传授;(2)属于日常行为的美德,得自习惯。在伦理和政治中强调中庸,认为万物皆有其中,合乎中庸的行为就是美德,美德以居间者为目的。认为人按其本性是政治的(社会的)动物;城邦始自家庭,家庭是由主奴、夫妇、子女组成的,奴隶只是有生命的会说话的工具,它接受主人的统治是合乎本性(自然)的。指出正宗的政制以城邦全体公民共同利益为目的,它按照由一人、少数人、多数人进行治理,可以分为:(1)君主政制,(2)贵族政制,(3)混合政制(由寡头政制和民主政制合成);相应的蜕化变态政制,则以统治者的私利为目的:(1)僭主政制,(2)寡头政制,(3)民主政制。理想政制的目的是全体公民的至善和幸福生活,其人口、疆域、自然环境、社会结构、中心城市的设计等都要合乎中庸之道。立法家应该重视教育,全体公民都应受同样的教育。由于强调人的社会性,着手研究了经济现象,最早分析了价值形成。不赞成以获得财富为目的,推崇农业,认为从事农业有助于培养人的英雄气概,批评从事商业只会使人变得懦弱。 创作科学。主要指诗学和修辞学。在对待艺术和现实的关系上,主张反映论原则,模仿说是他的美学的核心。认为艺术是由于模仿自然而产生的,由于模仿的对象和采用的媒介方式不同出现不同的艺术。认为模仿有三种,一是模仿事物的本来面目,二是模仿人所说所想像的样子,三是模仿事物应有的样子。他推崇最后一种模仿,强调艺术应当根据事物的本质而加以理想化。认为艺术活动的心理基础有二种,即模仿本能产生的快感和节奏、和谐的感觉所产生的快感。认为悲剧有曲折复杂的情节结构和能引起哀怜、恐惧的情感,提出“净化说”和“过失说”,说悲剧所引起的怜悯和恐惧可以净化人的情感。认为喜剧与悲剧的区别在于喜剧模仿比今天的人坏的人,而悲剧则模仿比今天的人好的人;喜剧表现人物类型,悲剧则表现人物性格。认为美在整一和形式,提出“合适说”,要求人物的性格必须善良、合适、相似、一致。认为修辞学是政治学的补助工具,演说带有普遍的说服性的形式,它们要建立在辩论术的逻辑证明的基础上。归在亚里士多德名下的著作约有47种,主要著作有《形而上学》、《物理学》、《论灵魂》、《政治学》、《工具论》、《诗学》、《尼各马可伦理学》等。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