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 中国哲学史、中国伦理思想史用语。(1)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这五种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以此说明客观物质世界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国语·郑语》:“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春秋时产生五行相胜思想,《孙子·虚实》:“五行无常胜”,认为五行之间是相克的。战国时“五行说”颇流行,有“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和“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的观点,认为五行之间相生相胜,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排斥。后被唯心主义思想家神秘化,但它的合理因素对中国古代天文、历数、医学等方面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2)指仁、义、礼、智、信。《荀子·非十二子》:子思、孟轲“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唐杨倞注:“五行,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今人庞朴研究《帛书五行篇》,认为思孟五行说是以“仁、义、礼、智、圣”为“五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