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即不离 中国美学史用语。原为佛教用语,《圆觉经·上》:“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后借以指艺术创作中既不着迹,又不离题的虚实结合境界。它要求艺术描写做到形神兼备,描写对象的外貌形体,揭示其内在精神。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谈及的真实与虚构、个别与一般、感性与理性、形象与思想、直接与间接以及密与疏、显与隐等问题,皆与“不即不离”有关。明王骥德明确提出“不即不离”的命题:“咏物毋得骂题,却要开口便见是何物。不贵说体,只贵说用。佛家所谓不即不离,是相非相;只于牝牡骊黄之外,约略写其风韵”,以“令人仿佛中如灯镜传影,了然目中,却摸捉不得,方是妙手”(《曲律·论咏物》)。提倡咏物诗在表现中遗貌取神,以虚代实,避免直接刻画物的外形,而从物体的意志、气象、氛围、环境等方面着意铺叙,烘托,以唤取读者丰富的联想,在心中涌现多姿多彩而带有朦胧美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