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无哀乐论》 三国魏嵇康著。文中肯定音乐的深刻感染力和人对于音乐的审美需要。认为“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声之与心,殊途异轨,不相经纬”。人之所以闻乐而动情,乃是“哀乐自以事会,先遘于心,但因和声,以自显发”。对某些传统说法予以新解或大胆否定。认为传为孔子所说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首先在于政治清明,社会和谐,人民安乐,“歌以叙志,儛以宣情”,然后圣人以乐“导其神气”,“迎其情性”,至于音乐本身,则“风俗移易,不在此也”,“郑声,是音声之至妙”,感人至深,“先王恐天下流而不反”,荒废事业,故减损其妙音,“使乐而不淫”。其论点虽有偏颇之处,但体现了对音乐美的特殊性、音乐与审美心理间复杂关系的深入探讨。文中还涉及名实及推类问题,亦是研究嵇康逻辑思想的重要资料。收入《嵇康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