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行下效 中国伦理思想用语。一种社会道德风尚运行的机制和模式。强调居上位执政者的表率作用。语虽出于秦汉以后,如唐代马总《意林·政说》:“上行下效,然谓之教”,南宋朱熹说:“上行下效,捷于影响。”(《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然其思想则早通行于先秦,孔子有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意谓如风之加于草而草必随风而仆一样,执政者之有德,则庶民必效而从之。孟子认为“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上》),更明确地表述了“上行下效”之理。荀子以盘与水的关系作喻:“君者,槃也;民者,水也。槃圆而水圆。”(《荀子·君道》)认为执政者的德行是民众效仿的范型。所以儒家认为:“一家(指君主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指君主)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礼记·大学》)统治者行为之善恶是关系到一国治乱的枢要和关键。其义虽不出儒家“德治主义”的思想体系,但强调执政者的表率作用,则与“正人先正己”相互补,仍有其积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