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变 南朝梁刘勰用语。指文学创作在继承基础上的变化和革新。《周易·系辞下》:“变则通,通则久。”《文心雕龙·通变》:“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认为各种文体都有其应具的写作要求、风格特征,即使时代变化,这些特点仍保持稳定,但其具体作品的文辞、立意,却须有变化,“通变则久”。认为“变革”既是革新,也是继承,“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变革的方法是既要“参古定法”,学习古代优秀作品以掌握各类文体的体制、风格,又须“望今制奇”,根据当今审美时尚以求辞奇意新。并以此论述上古迄于晋宋文章的发展,认为“黄唐淳而质,虞夏质而辨,商周丽而雅,楚汉侈而艳,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从质及讹,弥近弥淡。”其总趋势是由质朴简单趋于华丽新巧。要求作者“斟酌乎质文之间,而括乎雅俗之际”,建立质朴与采丽、典雅与新俗相结合的文风。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