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狂说 theory of delirium 古希腊柏拉图关于文艺创作的理论。在《伊安》篇中提出。他从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念”论出发,借用德谟克里特关于灵感的概念,认为艺术家在创作中借助神灵凭附而处于如痴如呆的“迷狂”状态,才能创作出作品。认为迷狂是一种神志昏迷、精神恍惚、类似疯狂的失常状态,由神灵凭附造成,是艺术家创作的动力。迷狂分四种,其中预言者的迷狂和寻求除灾者的迷狂与艺术无关。诗人的迷狂较重要。诗人的灵感与这种迷狂同时俱来,由缪斯姊妹主宰,诗人由于诗神凭附而生灵感。只有迷狂才能写出好诗。爱情的迷狂是最好的一种迷狂,它来自人的灵魂对于美的向往与追求。具有这种迷狂的人,见到美就回忆起生前理念世界里真正的美,欣喜若狂,产生爱慕与向往之心,发狂地追求理念的美,而把现实世界置之度外。柏拉图把这种对于美本身不顾一切的追求称之为爱情,是一种灵感。柏拉图的迷狂说与灵魂不灭论有密切关系,具非理性的、神秘的性质。该说对欧洲美学产生过长期影响,为19世纪浪漫主义所继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