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闷的象征》 日本厨川白村著。1924年初版。该书的原稿是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在镰仓作者故居的废墟中发现的一部未定稿,后经山本修二整理校订后发表。全书分为四大部分:创作论、鉴赏论、关于文艺的根本问题的考察、文学的起源。提出人类生活的根本是生命力,想要飞跃突进的生命力受到压抑所产生的苦闷和懊恼,成为文艺创作的根源。文艺是人的生命力的绝对自由的表现,是严肃沉痛的人间痛苦的象征。艺术的欣赏者也是创造者。文艺作品给予欣赏者的不是知识,而是唤起作用。强调文艺的内容中应当“有着人类生命的一切”及善和恶、美和丑等的存在。该书受到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和弗洛伊德等人的理论的重要影响,是作者的美学代表作,也是日本重要的文艺学、美学文献。该书最早的中译本由鲁迅在1924年翻译,在中国产生了一定影响。收入《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3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