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罔 战国庄子美学用语,指形象与意象的结合。《庄子·天地》中一则寓言:“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诟索之而不得。乃使象罔,象罔得之。”认为单凭“知”者的理智思考,或单凭“离朱”(眼力)的感官视听,或单凭巧于言辞者的善辩,都不能找到那遗失的象征“道”的“玄珠”,只有有形、实境的“象”同无形、虚幻的“罔”相结合的“象罔”,即以意与象、虚与实、感性与理性相融合的方法,方可把握合乎“道”的“大美”、“天地之美”和表达合乎“道”的“意”。该用语是对老子“大象无形”说、《易·系辞传》“立象以尽意”说的发挥和发展,丰富了中国古代美学中的“象”论、“言意”论,对后世美学、文艺学中的虚实论、意象论、意境论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