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物质观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物质观 view of matter 关于物质的基本观点。内容包括物质定义、物质的一般特征、物质世界的状况等。是哲学世界观的基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分歧,归根结底就在于物质观上的根本对立。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但能为人的感觉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唯心主义认为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精神是一切物质形态的本原或基础。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认为,物是“观念的集合”或“观念的组合”。客观唯心主义者柏拉图认为物质是“理念”的“影子”或“摹本”,黑格尔认为物质是“绝对观念”在一定阶段上的“外化”或“外部表现”。物质观的另一重要内容是:物质世界是否处在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之中,如何发展,发展的原因何在。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形而上学则把世界上一切事物都看成彼此孤立和静止的,否认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事物自身的矛盾性。科学的哲学物质观经历了一个产生和逐渐深化、不断完善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间充满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在古希腊,物质观的最初形式是始基变形论,即认为多样的自然界有一个共同的“始基”,万物由它产生并回归到它之中。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始基,又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动力。德谟克里特提出原子结构的物质观,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充实性”。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第一实体”学说对物质观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他一方面反对柏拉图的理念论,反对把事物的共性变成独立存在的实体,确认可感觉的单个事物是独立存在的物质“实体”。另一方面又把“实体”同它的性质相分离,认为单个事物是由“质料”和“形式”构成,形式是事物的本质,物质是事物的被动因素。古代的物质观带有直观和朴素的性质,反映了人类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尚处在初级阶段。在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确认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但却把物质和物质的结构、属性混为一谈,认为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质量不变、广延性、不可分性等是物质的不变属性,并把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形而上学地看待物质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哲学史上物质观发展的积极成果,概括了现代科学的新成果,运用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揭示了物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创立了科学的物质观。它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根源于物质,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但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和认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具有客观规律性,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世界处于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之中,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从物质世界发展的总趋势来看,其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丰富和发展。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