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标题 《人性论》
类别 哲学
释义 《人性论》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全名《人性论,试用实验推理法于精神科学》。英国休谟著,写于1732—1736年。全书分为3卷:第1卷“论理知”,第2卷“论情感”,第3卷“道德学”。前2卷于1739年出版,第3卷于1740年出版。该书出版后未能立即引起重视。后来他把该书的3卷分别改写为《人类理解研究》(1748)、《论情感》(1757)、《道德原理研究》(1751)。休谟认为传统哲学没有说明科学的心脏即人性本身,而他则要创立一个作为人性科学的完整的哲学体系。各门科学只研究人性的某一方面,他则从总体上来研究人性,并认为研究人性的方法就是以自然科学特别是牛顿力学的方法为典范,把“精密性”带进哲学研究的领域,使哲学成为科学的和人性的哲学。书中提出了“人性第一原理”即关于人类理智的原则,并以此为核心详述了认识论学说。首先对“知觉”进行分析,认为知觉可以分为“印象和观念”。印象和观念又分别有简单的和复合的。根据第一原理,休谟批判了各种抽象观念的虚妄性;否定了作为形而上学基石并且残存在洛克、贝克莱等经验论中的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揭示了时空观念作为感觉复现的经验本质。提出了“知识”和“概然判断”的两分法。认为观念之间的所有关系可分为七种并归为两类:第一类是类似关系、数量或数的比例关系、性质程度的差别关系和相反关系四种;第二类是同一关系、时空关系及因果关系三种。两类关系的区别是:前者是“完全决定于我们所比较的各个观念”,而后者则“可以不经过观念的任何变化而变化”。因此前者是必然性的关系,关于它的认识才是“知识”,数学即这类知识;后者是偶然性的关系,关于它的认识只是“概然推论”,自然科学、历史科学和其他实证科学就属于这类推论。认为因果关系的本性、来源和根据,必须诉诸习惯、联想等人心的感觉心理功能,因果关系的观念不是从人的理性而是从人的感觉经验中获得的。因果关系的观念必然来自对象间的时空的接近和接续关系和物象之间的“恒常会合”关系。在人性的情感原则上,包括功利主义效果论和感觉主义同情说。提出人的情感受利益原则支配,人的美感、道德感就是来自人获利受益的快乐感,人的丑感和恶感则是来自人无利益的痛苦感。“同情”指设身处地分享他人的情感乃至分享旁物的被人假想为有的情感或活动。认为由于对象的形式能够引起便利和效用之类的观念联想,从而产生快感进而上升为美感,这种美感或者是直接牵涉自己的利害,或者不涉及自己的切身利益,但都可通过同情而分享和分担别人的快乐和痛苦,从而产生美感或丑感。认为道德来自情感而非理性,道德规则是通过刺激人的情感而制约人的行为的,因此道德来自印象、情感和情绪,道德标准是行为的苦乐效果。认为德和恶是被单纯地观察和思维任何行为、情绪或品格时所引起的快乐和痛苦所区别的。认为人的利己本性,本不会对公益和利他的人为之德产生情感,但出于同情这一人性中最强有力的原则,使人对与己无关的行为品格产生快感进而提出道德评价。该书是经验论的古典著作之一,对以后经验论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中译本由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随便看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yiyi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7 12: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