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品 亦称“能格”。中国美学史用语。指书画家凭着对自然物象的精细观察和熟练的用笔技巧所创造出的生动艺术形象。由唐张怀瓘在《书断序》中首先提出。他认为能品的特征是“笔迹精绝”,“长于临仿”,但“手不称情,乏于筋力”,虽“状貌似而筋骨不备”、“少于风味”(《书断下》)。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将相当于此品的“精”与“谨细”视为第四、五等,将它们均列为低于“神”、“妙”二品的中品。北宋黄休复继承此说,并进一步阐明其内涵和所处等级,提出画有“能格”(即“能品”),认为它是指“画有性周动植,学侔天功,乃至结岳融川,潜鳞翔羽,形象生动者”(《益州名画录》)。在“逸”、“神”、“妙”、“能”四格中,以“能格”品位最低。北宋刘道醇在《圣朝名画评》中,以“妙于形似”、“长于写貌”、“尽事物之情”等语表述其艺术特征。反映出唐宋书画家认为状情写貌的书画艺术品还远未达到他们所追求的“神”、“妙”、“逸”的境界。参见“神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