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工程 system engineering 亦称“系统工程学”。以系统,特别是大系统为对象的一门跨学科的边缘科学。广义是根据总体协调的需要,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某些思想、理论、方法、策略和手段等有效地组织起来,应用现代数学和电子计算机等工具,对系统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交换和自动控制等功能进行分析研究,以达到最优设计、最优控制和最优管理的目标所采用的各种组织管理技术的总称。狭义指对系统的分析、综合、模拟、最优化等比较理论性的技术。它包括在系统科学这一学科群中,属于其中应用技术的层次。系统工程引进了新的方法论。这些新的方法论的基础是系统思考,其特征有:(1)观察、测定、研究系统中各组成元素间或子系统间的复杂关系,认识系统所特有的机制;(2)发现各构成元素间或各子系统的性质、构造与系统整体性质间固有关系;(3)根据共同的目的和评价尺度,评价各元素和子系统,认识各元素或子系统对整个系统贡献程度的不同;(4)依据各元素或子系统的重要程度的顺序,分配相互制约的资源,特别是重点资源,做到充分共享。系统思考在系统工程的具体贯彻,可分三个互相衔接的步骤:建立模型、最优化和系统评价。建立模型,即描述出系统中每一部分及其性能的指标测定准则,决定系统重要特征的数量关系;最优化,即把系统中可调的部分调节到获得可能的最佳性能;系统评价,即对系统设计进行鉴定。系统工程的思想古已有之,但作为一门学科却是20世纪以来的事。它的萌芽阶段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美国的泰勒(F. W. Taylor, 1856—1915)管理制度。1940年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实验室正式采用“系统工程”这一名称,并在发展美国微波通信网络时,应用了系统工程学的方法,按时间顺序把工作划分为规划、研究、发展、发展期间的研究和通用工程五个阶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展起来的运筹学在战后推广到企业管理等方面,进一步丰富了系统工程方法论。1957年美国学者古德(H. Goode)和麦克霍尔(R. E. Machol)合著《系统工程学》一书,标志着系统工程进入发展时期。60年代系统工程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广泛的发展,推广到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进行研究解决各种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最优控制和最优管理阶段。70年代迅速发展的大系统理论,则是系统工程向动态系统工程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