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宫 中国古代最早的学术活动和政治咨询中心。设置在战国时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稷门(西边南首门)附近地区,故名。创建于齐桓公(前374—前357年在位)时,一说在齐威王(前356—前320年在位)时。复盛于齐宣王(前319—前301年在位)时。宣王继其祖,扩置学宫,招致天下贤士近千人,任其“不治而议论”,其中七十六人被尊为“上大夫”。著名的有邹衍、淳于髠、田骈、慎到、接子、季真、环渊、彭蒙、宋钘、尹文、田巴、兒说、鲁仲连、邹奭和荀子等。荀子曾“三为祭酒”(任学宫的主持人)。汇集了道、法、儒、名、兵、农、阴阳、轻重等百家之学,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中心,并逐渐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倾向的学派,后人称为“稷下学”,其中黄老居于主导地位。襄王之后逐渐衰落。历时约一百四、五十年。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开展和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当时相继出现的学术著作有《宋子》、《田子》、《蜎子》、《捷子》等(均佚失)。另《管子》、《晏子春秋》、《司马法》、《周官》等书编成,都有稷下之士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