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生成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生成 英 becoming;德 Werden 亦译“变易”。相当于“变化”、“转化”。指处于由非存在到存在,或由某种质到另一种质的过程中的事物或现象。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处于非存在和存在的统一中。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基本上都是自发的辩证法家,认为一般所说的存在的东西,实际上都处在变动的过程中,作为运动、变化的结果而存在。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无定限体”是本原,各种可感物的生成是通过“无定限体”的分离过程而产生出来的,最后又变归于“无定限体”。赫拉克利特认为永恒活火是万物的本原,万物是通过其中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转化而生成的。巴门尼德则否认生成,认为不可能有从存在或绝对实体向否定的有限的东西的转化,认为存在是既不产生也不消灭的,强调存在者是存在的不可能不存在;至于认为存在是不存在的,非存在必然存在则是不可思议的。阿那克萨哥拉鉴于巴门尼德反对绝对意义上的生成和毁灭以及存在不能出自非存在,从而认为万物都是由“同类部分”(同素体)组成的,而生成和毁灭只是“同类部分”的聚合和分散,没有别的意义上的生成和毁灭,而其动力则来自外在于“同类部分”的“奴斯”。恩培多克勒认为“四根”(水、气、火、土)是本原,它们由于“爱”的作用导致的结合就生成万物,由于“争”的作用导致的分离就使个别事物消亡。原子论学派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存在)和虚空(非存在),原子在无限虚空中运动时互相碰撞,由于它们的形状、大小、位置和排列等的不同,出现的结合或分离就生成万物。从而阐明了自然界的连续性和间断性、“一”和“多”的统一,说明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柏拉图在中期著作中否认理念世界的运动、变化、生成,但认为可感世界是处于非存在和存在之间;在后期提出的通种论则认为存在和非存在是相通的,非存在不是绝对不存在或无,它是异于存在的那种存在,也是一种存在。亚里士多德把生成看作是一种运动,意指由一事物变为另一事物。在某一事物之后出现另一事物时有四种形态:形状的改变、加添、组合、性质改变。斯多亚学派认为神不生不灭,是万物的秩序和创造主,循一定的周期,把所有的本体吸进自身,又从自身中把万物创造出来,经过大焚烧宇宙万物又复归为燃烧着的“普纽玛”(火),即一种巨大无比的燃烧着的物质团,从而形成宇宙的生成、毁灭、再生成、再毁灭的无限系列。普罗提诺提出三个原理,其中第二原理(心智)、第三原理(灵魂)相继从第一原理(太一)中流溢出来,从而生成万物。黑格尔认为天地没有任何东西不在自身中包含存在和非存在这两者,生成既是存在的也是非存在的现实,转化就是生成,任何东西都是处在存在和非存在之间的中间状态。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