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 约600—664 通称“三藏法师”。唐僧人,佛教学者、旅行家,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法相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5岁(一说13岁)于洛阳净土寺出家,23岁(一说21岁)在成都受具足戒。后历游各地,遍访名师,学习各种经论,感到所说分歧,难得定论,决心西行求法,以释所惑。唐贞观三年(629,一说贞观元年)起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行,经姑臧(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出敦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从戒贤等习《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等,兼学梵书《声明记论》。后历游印度各地,参访名师,钻研佛教典籍。回那烂陀寺后,主讲《摄大乘论》和《唯识决择论》。先后四次参加印度佛教内外的论争,著《会宗论》三千颂,融会空有二宗,批驳同寺师子光对《瑜伽师地论》的诘难,得戒贤赞许;继与“顺世论”者辩论获胜;又奉戒贤命同小乘正量部论师辩论,也取胜,并用梵文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后在戒日王于曲女城为他召开的佛学辩论大会上,宣讲大乘教义,任人难破,无与论者。贞观十九年返长安。带回大小乘经、律、论共六百五十七部,得唐太宗召见和礼遇。先后居长安弘福寺、大慈恩寺。二十年间译出大小乘经论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中主要有《大般若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大毗婆沙论》、《成唯识论》、《俱舍论》等。又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传入印度。翻译多用直译,笔法谨严,世称“新译”。据去印沿途见闻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其译著对保存古印度佛教典籍、印度及中亚地区历史地理资料有一定贡献。其主要思想反映在《成唯识论》中。主张“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万物,包括“我”(主体)、“法”(客体)皆非独立存在,而是人们的心识变现出来的。离心识外,世界上没有任何独立存在的客体。《成唯识论》卷一:“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由“识”变现出主、客观世界,才有宇宙间一切万物。“识”有八种,其中最根本的称作“阿赖耶识”。它是世界的本原,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由“阿赖耶识”所派生。同时,它也是轮回果报的精神主体和由世间证得涅槃的依据。《唯识三十颂》:“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在认识论上提出“四分”说和“三自性”论。“四分”即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三自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依此“四分”说和“三自性”论,即可成立“唯识无境”。又坚持“五种姓”说,认为声闻种姓、独觉种姓和菩萨种姓,具有先天的决定根姓,定能成佛;不定种姓难以决定能否成佛;无性有情不能成佛。对因明理论亦有发展。曾译出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和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并在译场中详细讲说,阐发隐义。弟子记录玄奘口义,竞造文疏,从而形成当时学习因明的热潮。同时,还对因明辩论、论证的性质作了重要的发挥,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并对立破的理论作了精细的分析。这既丰富和发展了因明理论,也为中国古代逻辑研究注入了新内容。弟子几千人,著名有窥基、圆测、普光、法宝、神泰、靖迈、慧立、玄悰、神昉等。中国民间根据玄奘取经故事创作出不少文艺作品,著名的有元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的《西游记》小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