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 梵 Nirvā a 旧译“泥日”、“泥洹”等,意译“灭”、“灭度”、“寂灭”、“无为”等;或称“般涅槃”、“般泥洹”(梵文Parinirvā a),意译“圆寂”、“入灭”。佛教名词。为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通过修持断灭“生死”、“烦恼”而获得的一种精神境界。大小乘佛教对涅槃的具体解释,差别颇大。小乘以“灰身灭智,捐形绝虑”为“涅槃”(见《肇论·涅槃无名论》)。大乘以“诸法实相”为“涅槃”(见《中论·观法品》)。“实相”即“缘起性空”的异名,故世间与涅槃,无有少分别,涅槃与世间,亦无有分别(见《中论·观涅槃品》)。印度佛教涅槃思想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其侧重点和内容均有所变化。东汉末安世高译“涅槃”为“无为”,即受到道家思想的渗透。东晋慧远认为,“冥神绝境,谓之涅槃”,和小乘佛教以灰身灭智、捐形绝虑为涅槃已有不同。僧肇《肇论》中的《涅槃无名论》(有的学者疑非僧肇所作),以无生死、潜神玄默、与虚空合德为涅槃。道生则着重阐发涅槃佛性说。其后由于各家对涅槃的解释不同,形成种种分类。一般分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两种。北周、隋初慧远(523—592)的《大乘义章》分涅槃为性净涅槃、方便涅槃、应化涅槃三种。智的《金光明玄义》又分涅槃为性净涅槃、圆净涅槃、方便净涅槃三种。唐玄奘、窥基创立的法相宗则综合大小乘涅槃学说,立四种涅槃: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无住处涅槃。后来僧人逝世称为“入涅槃”、“入灭”、“圆寂”,成为死亡的代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