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 satire 亦称“讥讽”、“嘲讽”。以愤怒、轻蔑的态度,讥刺、嘲讽的方式对丑恶现象的揭露、鞭挞。喜剧性的表现形态之一。艺术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中国古代“讽刺”与“风”相通。《毛诗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刘勰《文心雕龙·书记》:“刺者,达也。诗人讽刺,《周礼》三刺,事叙相达,若针之通结矣。”都指以隐语讥刺否定的对象,达到讽谕、讽谏的目的。鲁迅认为讽刺是喜剧的变简的支流,它的生命是真实,是对不合理、可笑、可鄙、可恶而又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给以致命一击。在西方,“讽刺”源于希腊语satyros,在希腊神话、喜剧中即有讽刺的因素。亚里士多德认为讽刺诗、讽刺剧摹仿下劣的人的行动,给人以审美感受。讽刺是人对特定对象进行审美评价的特殊方式。其对象是社会上具有普遍性的弊端和人们的乖讹、丑恶、虚伪、荒诞的思想、言行。其手法既可描绘对象的表里不一、自相矛盾、虚伪、荒唐、无价值,让对象进行自我暴露;又可通过冷嘲、热讽、夸张、挖苦、幽默、诙谐、反唇相讥等进行揭露、鞭挞。目的是暴露丑和恶的本质,使人警醒、憎恶、戒备。审美价值在于从否定丑和恶中肯定美和善,使人获得心理的满足,产生优越感、愉悦感。讽刺比一般的幽默、诙谐更尖刻、锐利、深沉,蕴含着更强烈、浓重的否定性的情感色彩,是在理性基础上激起的情感表现。讽刺对象不同,其性质、态度、程度也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