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学派 明以王艮为代表的学派。因以王艮家乡泰州(今属江苏)为讲学活动基地,故名。主要人物有王栋(一庵)、林春(子仁)、徐樾(波石)等;徐樾弟子赵贞吉(大洲)、颜钧(山农);颜钧弟子何心隐(梁汝元)、罗汝芳(近溪)等。主张“百姓日用即道”(《明儒学案·泰州学案》),要求从日常生活中贯彻封建伦理道德。宣传“明哲保身”、“安身立本”。强调“欲齐治平,在于安身”,“身安而天下国家可保也”(同上)。认为“致良知”即“复初”,“知不善之动而复之,乃所谓致良知以复其初也。”(王艮《心斋语录》)王艮为灶丁,门人多为樵夫、陶匠、田夫等社会下层人物,如朱恕、韩乐吾、夏廷芳等。善于以通俗易懂的诗歌,在民间传播“安天立命”、“安贫乐道”等思想。门人中亦有封建官吏、士大夫等社会上层人物,如徐樾等。他们的思想各具特色。王栋以“意”为“心”之主宰,“自心虚灵之中,确然有主者名之曰意”。认为必须在心中邪念未萌之际施以“慎独”或“诚意”的工夫以防患于未然,有唯意志论倾向。颜钧主张人性天然善良,“性如明珠,原无尘染”,“平是只是率性所行,纯任自然,便谓之道”(《明儒学案·泰州学案》)。何心隐则称:“凡有血气之类莫不亲”,“凡有血气之类莫不尊”(《爨桐集·仁义》)。含有人与人互相平等、尊重的思想因素。罗汝芳强调“赤子之心”最为纯洁,仁爱即出于此,“赤子出胎,最初啼叫一声,想其叫时只是爱恋母亲怀抱,却指著这个爱根而只为仁”(《近溪语录》)。倡导自然人性论,认为“人无贵贱贤愚,皆以形色天性而为日用”(同上)。视人的欲望是自然要求。徐樾认为“往古来今,上天下地,统名曰道,是道在人,统名曰心”(《波石语录》)。该派在明中、晚期有一定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