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莱尔 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1867 法国诗人、文艺评论家,为艺术而艺术理论的主要代表。一生在矛盾、痛苦、抗争和消沉中度过。曾去过印度,后侨居比利时,死于酗酒和吸食鸦片。在诗歌创作上强烈倾向于个人主义、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致力于表现腐朽罪恶、变态心理和悲观情绪。诗集《恶之花》由此引起很大反响。在美学理论上,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诗的目的不是“真理”,而只是它自己。认为诗的最高使命是追求美。对美作了独特的探讨,把美定义为某种热烈的、忧郁的东西;有时又声称美是古怪的、令人惊奇的东西。提出美本身包含绝对美和特殊美两部分,绝对美是永恒的,普遍的,特殊美是暂时的、相对的。但他真正的兴趣在于特殊美。对美恶关系持辩证看法,认为美与邪恶不可分,神秘、悔恨、忧郁、不幸都是美的特征和伴侣,经过艺术的表现,可怕的东西可以转化为美的东西。其美学观点对现代艺术和美学影响较大。主要著作有《美学探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