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微 梵 Paramā u 亦译“微”、“尘”、“邻虚”。古代印度哲学用语。含义相当于古希腊哲学中的原子。源于古代梵文,意为“最小”、“精细”、“微小”、“不可见”。在古代印度各哲学、宗教派别中,顺世论、说一切有部、数论、胜论、正理论、耆那教等均提出过极微说(又称“原子论”),其中以胜论和耆那教两家的主张最为明确和系统。胜论认为,极微是实体被分割为最小、最后的一种单位。极微本身是永恒的,无限的,客观世界就由不同性质的极微成双成对聚合而成,构成“子微”、“孙微”以致无穷。由极微相合而构成的世界有四种基本形态,即地、水、风、火。耆那教认为非灵魂的物质是由极微复合体组成。极微是永恒的、不可分割的、能造而非被造,而且性质各异。它们占有空间,运动迅速。对立性质的极微(如粗与细,干与湿)互相结合而构成复合体,具有可分性,形状各异的复合体就形成了世界的多种形态。正理论与胜论观点一致。顺世论虽然没有提出极微说,但是将世界形成的终极原因归结为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早期数论认为世界由地、水、风、火、空、思六种元素构成。遮罗迦(Caraka)认为思也是原初物质的非变异部分,它与其他元素一样潜藏于原初物质中,同是物质的一种形式,与后期数论将神我(思)独立于原初物质之外的观点有质的不同。佛教的说一切有部认为“色”是由许多极微积聚起来形成有质碍的物所构成,极微实有、不可分割,是一切物质现象的基础。这种对于物质结构的猜测和推论具有素朴唯物主义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