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反射 conditioned reflex 动物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对某种无关刺激作出的暂时性回答反应。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后天获得的行为;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17世纪,法国笛卡儿首先提出反射概念,认为反射是动物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具有适应意义的规律性应答。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一些神经生理学家运用这一概念,揭示了中枢神经系统低级部位——脑干与脊髓的反射机制。19世纪60年代,俄国生理和心理学家谢切诺夫认为,复杂的心理现象是脑的反射。1903年巴甫洛夫在《动物实验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条件反射概念,确立了条件反射与无条件反射的本质区别,并指出了条件反射作为暂时神经联系具有更大的适应性的基本特征。条件反射的基本含义包括:(1)条件反射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而形成。动物在个体生活中为适应环境变化而从后天获得,作为无条件反射的信号活动出现。(无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与生俱来的固定性反射)(2)其形成以条件刺激的作用为前提。凡动物能对之发生反应的一切自然界动因都可成为条件刺激。人类所具有的言语,作为信号的信号而发挥着特殊的条件刺激作用。(3)任何一种无关动因都须与无条件刺激相结合,即受到无条件刺激的强化,才能转变为条件刺激,使动物形成条件反射。(4)形成条件反射的神经机制是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中的、特别是大脑皮层中的暂时联系的接通。条件反射是大脑半球正常工作中最核心的生理现象,它的信号作用使动物机体有可能精确有效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它为深入研究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提供了自然科学根据。20世纪40年代以来,神经生理学、脑生物化学及神经心理学的某些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