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瀷 1681—1763 朝鲜李朝哲学家,实学开化期的主要代表。出身两班(士族地主阶级)。字子新,号星湖。曾仕,退隐专事著书。反对儒学者绝对信奉儒教经典,空理空谈,坚持实事求是态度,主张不要盲从,要有创造精神。揭露李朝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将奴婢、两班、科举、僧侣、浪费、懒惰斥为六蠹,认为它们是导致农业凋敝、国家贫困的原因。主张实行均田制,提出一系列社会改革方案。继承朝鲜自然科学传统,吸收西方自然科学成果,持地圆说与太阳中心说。在哲学上以“气”为世界的起源。认为“太古之时,必有天地而后有人,天地间原有人生之理,而其始无有,则气化而生”,“凡盈天地间者,莫非气也”,无论“四海八荒”,还是“兽草木”“皆物也”。将“气”分为“大气”和“小气”,提出“大气”不灭,而“小气”渐灭的思想。用“气”的聚散来解释人的生死,并以此批判佛教生死“轮回说”。又用“气”解释鬼神,承认鬼神的存在,并认为随“小气”渐灭与之相联的“魂魄”之气也是渐灭的,所以,“人死而有魄气未散者,种种显灵。”在认识论上,认为精神依赖于肉体器官,通过五官和心认识外界,主张“格多则知进”,强调真理只有通过人们的实际体验,才能得到检验。但认为理性认识的性是不经过感觉器官具有的,“上智下愚不移”,陷入唯心主义先验论。著作有《星湖僿说》和诗文集《星湖集》传世。其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其弟子安鼎福编纂的《星湖僿说类选》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