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social existence and social consciousness 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不以人们的社会意识为转移的社会物质生活过程。19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已使用这一概念。他在论述经济所有制和政府形式的关系时说:“社会的存在取决于所有权的保存,而不取决于最初制定这项权利的法律的保存。”(《圣西门选集》第1卷)但是,圣西门仍然把理性当作社会发展的基础。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时,确定了这一范畴的科学内容,在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和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将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规定为社会存在的本质内容。具体包括:人们物质生产活动赖以进行的自然条件、活动本身及其结果——生产力;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人们物质生产活动借以实现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社会存在不同于自然存在的主要特点是,它离不开有意识的人的实践活动。但是,社会存在的这一特点并不能改变它的客观性,即社会存在不依赖于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永远不能完全地把握社会存在。对社会存在的理解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社会存在有时作为与上层建筑相对应的范畴使用,仅仅指物质的社会关系,亦即生产关系。社会意识是指人们社会精神生活过程的总和。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广义的,是泛指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科学等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狭义的,是专指关于社会关系的意识,即以不同方式从不同方面反映物质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意识及其形式,具体包括人们关于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观点和理论,形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但不包括自然科学。社会意识的最基本的含义和特征是: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相对于社会存在来说,它是派生的,第二性的社会现象。一切社会意识都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和改造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意识虽然依赖于社会存在,但也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在一定阶段,社会意识可能落后或超前于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继承性;各种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社会意识能够能动地作用于社会存在。历史唯心主义夸大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错误地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旧唯物主义者只是自然主义地确认意识是存在的反映,把人的知、情、意看作是单纯的生理和心理现象,而不是看作社会实践的产物,不能将存在和意识的关系提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上来理解,一进到社会历史领域,仍然陷入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同一般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意识是社会的产物”这个意义上讲,任何意识都是社会性的意识。但是,一般意识从总体上说它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社会意识则从其根源上并从反映社会存在这个角度考察意识现象。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不可能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这是社会历史观的根本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对立。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从总体上来说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但在一些哲学家的历史观中,也有一些唯物史观的因素。在中国,春秋时期的管仲认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孔子主张先使民“富之”,然后再“教之”。孟子提倡“制民之产”,主张把发展生产作为“德治”的基础。在西方,欧洲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认为,人的思想和他的财产状况有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密,也往往与财产状况直接关联。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但他提出了人的需要是国家产生的最初原因的思想。18世纪法国的孟德斯鸠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气候条件决定不同国家的不同的政治制度;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提出“环境决定意见”、“人是环境的产物”等命题,力求唯物主义地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但他们只是将社会环境理解成法律和实现这种法律的政治制度,认为教育起决定作用,最终还是没有摆脱历史唯心主义。19世纪德国的黑格尔从绝对观念出发观察社会历史问题,他在《历史哲学》中把欲望看作是社会“第一个重要环节”,劳动对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质加工,使其能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列宁认为:“在黑格尔那里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胚芽。”(《列宁全集》第55卷第274页)费尔巴哈从人出发观察社会历史问题,提出了“皇宫中的人所想的,与茅屋中的人所想的不同”等一些合理命题。马克思指出,上述思想“它们始终不过是一些零星的猜测”,“仅仅是具有发展能力的萌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8页)。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第一次科学地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命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人类历史观的伟大变革。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批判地借用黑格尔使用的“市民社会”这一概念,提出社会经济决定国家的观点,指出:“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50—251页)1844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进一步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明确指出市民社会中的生产是国家、法和道德的决定因素。1845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3页)这一命题。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作了经典的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科学认识,成为历史唯物主义解决其他社会历史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