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 (1)即“《周易》”。(2)指《周易》中同《传》相对而言的经文部分,是流传至今最古老的一部占筮之书。内容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组成六十四卦的三百八十四爻,卦名以及卦和爻的说明(卦辞、爻辞)。旧传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并作辞。或说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说法不一。其实非一人一时之作。成书之时,有殷周之际说、周初说、春秋中期说、战国说等,所据不一。组成卦象的基本符号“⚊”和“⚋”,是原始筮法中用蓍草按一定法式推算出奇偶数演变而成。卦爻辞是占筮测向的原始记录(筮辞),经长期积累,最后可能由西周史官整理而成。六十四卦排列顺序,现传有两种:通行本按“覆”的方式组合,将互相对立的两卦排列在一起,构成三十二个环节。帛书本按“重”的方式,将上下两个单卦重合,依八宫顺序排列。虽为占筮书,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蕴含着古代中国人的智慧,保存了殷周时代的一些有关祭祀、战争、生产、商族、婚姻等社会生活习俗与道德观念。其中阴阳两爻代表着世间两种最基本的相互对立的势力。从三十二个对立卦的组成与爻象、爻辞的义蕴,反映了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一系列吉凶、益损、泰否等对立统一现象。爻辞中提出的“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泰·九三》)的观点,包含有对立面互相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萌芽。上海博物馆所收藏的战国竹简《易经》,其中有黑、红两色组成符号,其含义尚待研究破译。《易经》年代久远,辞义晦涩,易于为后人发挥。战国或秦汉之际,《易传》以儒家思想杂以阴阳家和道家思想对《易经》作了解释,开始使它哲学化。它在两汉时被谶纬化,魏晋时被玄学化,宋明时又被理学化。近代则有人把它比附于近代自然科学。另一方面,汉以后《易经》在民间的传播,演变出后来卜筮星相种种迷信。《易经》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