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 sensibility 一般指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形成感觉、知觉和表象的认识形式或认识阶段。该词英文源于拉丁文sentise,表示知觉到和感觉到。亚里士多德把感性现象解释为有感觉能力的主体对实体作了认识的改造。从培根、霍布斯到洛克都承认感性是客观事物刺激人们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性观念,这种理论带有唯物主义性质。从古希腊哲学开始,许多哲学家由于感性认识的相对性而怀疑感性知识的实在性,巴门尼德和柏拉图都认为感性现象是虚幻的。贝克莱夸大感觉的主观性,进而否认有物质世界的存在,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康德明确把认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阶段,并把感性定义为“通过我们被对象刺激的方式来接受观念的能力(接受力)”。他认为感性认识是由感性材料和先天的直观形式(时间与空间)构成的。但是,只有感性还不能获得可靠的知识,因为它缺乏普遍性、必然性。知性的作用就在于它用先天的范畴对感性材料进行综合、整理,从而使之成为有条理的科学知识。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感性的主要含义有:(1)“感性意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8页),即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外界事物现象直接作用人的感觉器官的结果。(2)“感性的人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4页),即人类变革自然、改造社会的物质实践活动。马克思认为人不仅是感性的存在,具有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同时人也是感性的活动,而人只有在感性的变革现实存在的实践活动中才确证他自己的存在。(3)“感性世界”,即能够被人感觉到的和生活着的世界。马克思和恩格斯批评费尔巴哈把外界事物看做和人的实践活动没有关系的纯客体的东西,指出:“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同上书第76页)。(4)“感性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8页),即人本身的存在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需要以及精神生活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感性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只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因而,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