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形而上学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形而上学 metaphysics 该词原为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一部著作的名称,希腊语为ta meta ta physica,拉丁文为metaphysica,意为“物理学之后”。该义由古希腊罗得岛的安德罗尼柯把亚里士多德专讲事物本质、神、灵魂、意志自由等研究经验以外对象的著作,编为《物理学之后》一书并排在研究事物具体形态变化的《物理学》之后而来。从13世纪起被作为哲学名词,用以指研究超经验的东西(神、灵魂和意志自由等)的学问,或用作哲学的别称,其意一般多指建立一个观念体系以对实在的性质作出判断,或以一种方法去把握所知的实在的性质。在德国黑格尔提出唯心辩证法以后,它又被用以指非辩证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是现象与本质的对立,围绕这个核心问题,哲学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古希腊巴门尼德首先从这个意义上提出形而上学的理论,认为实在是单一的永恒的不变的,而经验世界只是现象,是杂多的变化的。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实在的,而现实世界只是分有了理念世界。他不否认存在现象世界,但认为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相比有许多不足之处。其辩证法即从现象世界而追求达到完整的理念世界。亚里士多德以其四因说、形式质料说和潜能与现实学说来说明世界的运动变化规律,试图把现象与本质结合起来。认为形而上学是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而科学则研究存在的各个部分,但他的形而上学仍然最后推出一个“形式的形式”即上帝。古罗马普罗提诺继承柏拉图的理论,但强调现象世界中的人的最终目的在于追求达到太一,以得到自身的被拯救。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把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用于基督教的神学,而以现实世界与超越存在的关系证明上帝的存在。法国笛卡儿认为形而上学的标准在确定性,即找出不可怀疑的出发点,提出我思故我在,以自我作为存在的出发点,然后以推理方法推出一切知识。荷兰斯宾诺莎以几何学的演绎方法构造其哲学体系,而以实体、属性、样态说明整个世界,以达到完整的对世界的说明,创造了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体系。德国莱布尼茨认为形而上学体系应是一个与事实的偶然真理不同的必然的真理体系,应是对一切可能世界都是真实的,并据此提出单子论的体系和目前的世界是一切世界中最好的主张。英国洛克从经验论提出其形而上学体系,认为人的知识都来源于经验,但他承认实体观念,认为实体是不可知的,并论证了上帝的存在。贝克莱否认洛克哲学的唯物主义基础,认为知识均来源于观念,没有客观事物,但他承认精神不是观念,而是一种意念,还承认精神实体与上帝的存在。休谟从经验论出发,不仅否认客观事物存在,也否认灵魂实体的存在,认为事物、因果性、自我都是观念的联系。德国康德认为知识由后天经验与先天形式结合而成,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以前的唯理论形而上学认为理性可以认识灵魂、宇宙、上帝,这在事实上是不可能达到的。但其实践理性又设定了上帝存在、灵魂不死与意志自由。他试图建立一个新的形而上学体系。黑格尔把形而上学看成一套体现实在的理性推演体系,是由正题、反题、合题反复组成的辩证系统,包含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大部分。其体系把形而上学看成对超经验对象的研究,但由于体系中体现出的辩证方法,他又认为其辩证方法的体系反对以前的非辩证法体系与方法,因而形而上学又具有了非辩证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意义。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对形而上学的观点,从唯物主义发展了形而上学的非辩证法的意义,认为形而上学是把事物看成分割的、固定的、不变的、永恒的。恩格斯也认为形而上学是孤立地看事物,认为事物中没有矛盾。美国皮尔斯把形而上学看成实存的普遍特征的现象学体系。卡尔纳普等逻辑实证主义者把形而上学体系看成是没有真理性的,只有一种情感的价值。法国柏格森认为形而上学是直觉所体验到的世界,可以克服理性把世界看成空间的形式,从而可以把握时间过程的流动性。英国怀特海认为形而上学是通过想像力从科学和宗教的经验材料中概括出来的,这种概括的结果只是可能性的。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