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标题 形神之辩
类别 哲学
释义 形神之辩    

中国哲学史中关于人的形体与人的精神之间相互关系的争论。其渊源甚早,如“灵魂不死”观念出现于原始社会。但形神作为哲学问题的探讨以及形神范畴的提出则始于先秦时期。墨子认为“人死为鬼”,还“信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墨子·明鬼下》)。庄子提出“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庄子·知北游》),形神统一于道。《管子·内业》认为:“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以为精神来自精气,有唯物论倾向,但又认为与形体可合可离,实际是一种形神二元论。后期墨家概括生命现象为“生,刑(形)与知处也”(《墨子·经上》),强调了形神不可分离,但未指明何者为根本。荀子明确提出“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荀子·天论》),并认为“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荀子·解蔽》)。首次肯定精神需依赖形体,也肯定思维器官在形体中的作用,对建立唯物主义形神一元论作出贡献。形神关系问题在汉代为哲学论争的中心之一。董仲舒提出“为人者,天也”(《春秋繁露·为人者天》),认为人的形体与性情都是天所赋予的,又强调“气从神而成”(《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形气从属于心神。《淮南子》看到了形、气、神三者的有机联系,指出“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原道训》),还第一次用膏烛之喻来说明形神关系。但却错误地认为“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同上)。《黄帝内经》从医学角度概括,“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上古天真论》),为科学地阐述形神关系提供医学根据。针对汉代谶纬迷信流行,东汉桓谭提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又不能后然其灺”(《新论·怯蔽》)。王充进而认为“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论衡·论死》),还把中医学血脉、腑脏的概念引入论辩之中。南北朝时期,形神之辩更趋激烈。慧远宣扬“神不灭论”,提出“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沙门不敬王者论》)。范缜则著《神灭论》,提出“形质神用”的新命题。认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还用“刃利之喻”来论证:“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使形神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自隋唐至宋明,仍是王充、范缜形神观点的发挥。明王廷相批判何瑭的形神二元论时说:“神者,形气之妙用”,“夫神必藉形气而有者,无形气则神灭矣”(《答何柏斋造化论》)。明末清初王夫之坚持“形非神不运,神非形不凭”(《周易外传》)的观点,还把它同认识论结合起来,提出“形也,神也,物也,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张子正蒙注·太和篇》)。清初医学家王清任提出“脑髓说”,一扫“心为虑本”的传统观念。近代章炳麟根据近代理化知识认为“今人之死也,则淡(氮)、养(氧)、炭(二氧化碳)、轻(氢)诸气,盐、铁、燐(磷)、钙诸质,各散而复其流定之本性,而人之性亡矣”(《菌说》),比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神观又前进一步。

随便看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yiyi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8/10 2: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