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叔平 1905—1983 哲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武昌大学(今武汉大学)外文系肄业。抗日战争时期任抗大四分校教育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建设大学教育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种纵队特科学校副校长、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副校长、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江海学刊》主编,江苏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哲学学会会长,并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顾问、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顾问、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哲学史有较深造诣。60年代初起尤致力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著《中国哲学史稿》,该书在谈到中国哲学史的对象问题时指出,凡是比较深邃的思想家,无不努力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提出自己贯通天人、古今的见解,从而也就接触到了我们今天所谓的哲学问题,具体说来就是:宇宙观问题,历史观问题,人性论问题,知行论问题,其中有认识问题,也有人生态度和道德修养问题。“凡是著作中论到这些问题的人,我们就把他看作哲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有关于这些问题的论点,就可以作为哲学史的思想资料。这样就能写出一部不同于一般的政治、经济、伦理、学术思想史的哲学史。还认为,在编写哲学史时,对于某些素朴唯物论者和辩证论者,也不应隐讳他们的糊涂观念和反动论点;对于并无好感的唯心论者和形而上学者,也不抹煞他们个别合理的见解和出色的命题。“有正有反,两条哲学路线的对立才显得更为清晰”。主要著作还有《历史唯物主义纲要》、《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