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 1732—1815 清文学家。桐城派主要代表之一。字姬传,一字梦谷。家有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兵部主事。任会试同考官,累迁至刑部郎中,记名御史。曾参与修纂《四库全书》,告归后主讲紫阳、钟山等书院40余年。主张论文主祛偏于全,聚散于合。认为:“虽美不能无偏,故以能兼长者为贵”(《述庵文钞序》),“必兼妆之乃足为善”(《复秦小岘书》)。提出“道与艺”合,“意与气”合,“阳刚与阴柔”合的主张,以达到“祛末士一偏之弊,为群才大成之宗”(《惜抱轩文集》)的目的。主张“义理、考证、文章”合一。认为三者之中义理为首,“明道义、维风俗以昭世者”,“君子之文也”(《复汪进士辉祖书》)。要求将文章、考证为手段来阐发儒家义理,以达到“高韵逸气,而议论考核,甚辨而不烦,极博而不芜,精到而意不至于竭尽”(《述庵文钞序》)的完美境界。认为这既符合为文“简均”、“雅洁”的美学原则,又可使文章不至于空泛。在阳刚与阴柔的关系上,主张调剂兼备,反对“偏胜”,指出“一有一绝无”,“不可以言文”。阴阳兼备的方法是“取异己者之长而时济之”(《复鲁絜非书》)。又提出“格律声色”即文之粗。同“神理气味”即文之精的辩证关系问题。认为文之精(思想内容)必然体现在文之粗(艺术形式)之中,得文之精,须从文之粗入手。但由于过分强调文以明道,又认为“终则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古文辞类纂序》),把内容与形式隔裂开来。有《惜抱轩全集》。 |